![]() 光元件以及光調變裝置
专利摘要:
一種光元件,使用相對於施加電場具有複雜的折射率特性的結晶,而進行高速的光調變器動作。光元件包括:基板;介電質膜,形成於基板上,且包含並行的第1及第2光波導;傳輸線路,形成於介電質膜上,且包含:配置於第1及第2光波導之間的信號線、與配置於對於第1光波導而言為第2光波導的相反側的第1區域的第1偏壓電極,及配置於對於第2光波導而言為第1光波導的相反側的第2區域的第2偏壓電極;驅動電路部,對第1及第2偏壓電極施加彼此不同的第1及第2偏壓電壓,對信號線施加第1偏壓電壓及第2偏壓電壓之間的控制電壓。 公开号:TW201300924A 申请号:TW100138913 申请日:2011-10-26 公开日:2013-01-01 发明作者:Hideo Hara 申请人:Advantest Corp; IPC主号:G02F1-00
专利说明:
光元件以及光調變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元件以及光調變裝置。 已知有一種馬赫-曾德爾(Mach-Zehnder)型光元件,其使用折射率相對於施加電場強度的變化與LiNbO3(鈮酸鋰(Lithium Niobate))不同的鈦酸鋯酸鑭鉛(PbLaZrTiO系複合氧化物,簡稱為PLZT(Lead Lanthanum Zirconate Titanate))結晶等(例如,參照專利文獻1)。已知此種光元件是對馬赫-曾德爾波導的外側的2個電極施加偏壓電壓(bias voltage)與控制電壓,而作為光調變器進行動作(例如,參照非專利文獻1)。 專利文獻1:日本專利特開2006-58837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1:G.H. Jin,et al.,"PLZT Film Waveguide Mach-Zehnder Electrooptic Modulator",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,Vol. 18,No. 6,June 2000 此種光元件採用對馬赫-曾德爾波導的外側的2個電極施加高速控制信號的方法,但在此情況下,需要多個偏壓T、附加電路、及差動信號驅動器等,控制電路變得複雜。另外,在此情況下,由於使用馬赫-曾德爾波導的內側的電極作為接地(Ground,GND),故而若施加高頻電場而進行動作,則電極的面積會變得不足而不能發揮GND的功能等,難以設計電極。 本發明的第1型態提供一種光元件,包括:基板;介電質膜,其形成於基板上,且包含並行的第1光波導及第2光波導;傳輸線路,其形成於介電質膜上,且包含配置於第1光波導及第2光波導之間的信號線、及對於第1光波導而言為第2光波導的相反側的第1區域及對於第2光波導而言為第1光波導的相反側的第2區域的第1及第2偏壓電極;以及驅動電路部,其對第1偏壓電極及第2偏壓電極施加彼此不同的第1偏壓電壓及第2偏壓電壓,且對信號線施加第1偏壓電壓及第2偏壓電壓之間的控制電壓。 此外,上述發明的概要並未列舉本發明的所有必要特徵。另外,該些特徵群的次組合(sub-combination)亦可成為發明。 以下,通過發明的實施形態來說明本發明,但以下的實施形態並非限定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的發明者。而且,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特徵的所有組合,對於發明的解決手段來說並非一定必需。 圖1將本實施形態的光元件部100的構成例與驅動電路部200一併進行表示。光元件部100包括:馬赫-曾德爾型光波導,由折射率對於施加電場強度的變化與LiNbO3(LN)不同的強介電質結晶形成;以及共面(coplanar)型電極,包含:信號線、與夾持信號線的2個偏壓施加電極;對馬赫-曾德爾光波導有效地施加調變電場,並使所輸入的光根據調變電場進行調變而輸出。光元件部100包括:第1光波導110、第2光波導120、信號線130、第1偏壓電極132、第2偏壓電極134、第1光耦合器(coupler)140、以及第2光耦合器142。 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採用將介電質材料的剖面製成凸狀的脊(ridge)型構造,而傳輸所輸入的光。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能夠以與傳輸的光的波長相對應的寬度及高度而形成凸狀。 信號線130配置於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之間。信號線130的一端與頻率信號源260相連接,另一端與終端電阻250相連接,將自一端輸入的頻率信號傳輸至另一端。 第1偏壓電極132配置於:對於信號線130及第1光波導110而言、為第2光波導120的相反側的區域內。第1偏壓電極132上施加有第1偏壓電壓。第2偏壓電極134配置於:對於信號線130及第2光波導120而言、為第1光波導110的相反側的區域內。第2偏壓電極134上施加有第2偏壓電壓。 此處,信號線130、第1偏壓電極132、及第2偏壓電極134形成共面傳輸線路。即,信號線130的線寬、信號線130與第1偏壓電極132的間隔、及信號線130與第2偏壓電極134的間隔是:由根據信號線130所傳輸的信號頻率而預先規定的值形成。藉此,信號線130可傳輸高達數十GHz的高頻信號。 第1光耦合器140使朝向光元件部100的輸入光分支、而導入至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。第2光耦合器142對來自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的光進行合波。第2光耦合器142將合波後的光作為光元件部100的輸出光,而予以輸出。 第1光耦合器140及第2光耦合器142可為2輸入2輸出的3dB光耦合器,使自2個輸入部的任一輸入部所輸入的光1比1地分支、而自2個輸出部分別輸出。代替於此,第1光耦合器140可為1輸入2輸出的光分支耦合器,第2光耦合器142可為2輸入1輸出的光合波耦合器。第1光耦合器140及第2光耦合器142可為多模干涉(Multi-Mode Interference,MMI)耦合器。 此處,第1光波導110、第2光波導120、第1光耦合器140、及第2光耦合器142形成馬赫-曾德爾型光波導。即,光元件部100以第1光耦合器140將輸入光分支為2個、而傳輸至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,且以第2光耦合器142進行合波而輸出合波後的光。此處,光元件部100根據自驅動電路部200施加至共面傳輸路徑的信號,調變對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施加電場而傳輸的光的相位,並以第2光耦合器142進行合波,藉此輸出根據相位差而進行強度調變所得的光。 驅動電路部200對第1偏壓電極132及第2偏壓電極134施加彼此不同的第1偏壓電壓及第2偏壓電壓,並對信號線130施加第1偏壓電壓及第2偏壓電壓之間的控制電壓。驅動電路部200包括:基準電壓210、第1電源部220、第2電源部222、第1電感器(inductor)230、第2電感器232、第1電容器(condenser)240、第2電容器242、終端電阻250、及頻率信號源260。 基準電壓210供給預先規定的電壓。在本實施例中,基準電壓210為GND(0 V)電壓。 第1電源部220將第1偏壓電壓經由第1電感器230而供給至第1偏壓電極132。第1電感器230連接於輸出第1偏壓電壓的第1電源部220與第1偏壓電極132之間。 第1電容器240連接於基準電壓210與第1偏壓電極132之間。藉此,第1偏壓電極132將直流成分設為開路(open),並且以低電阻將驅動頻率成分與作為基準電壓的GND電壓相連接。 第2電源部222將第2偏壓電壓經由第2電感器232而供給至第2偏壓電極134。第2電感器232連接於輸出第2偏壓電壓的第2電源部222與第2偏壓電極134之間。 第2電容器242連接於基準電壓210與第2偏壓電極134之間。藉此,第2偏壓電極134將直流成分設為開路,並且以低電阻將驅動頻率成分與作為基準電壓的GND電壓相連接。 終端電阻250對信號線130進行終結。作為一例,信號線130是特性阻抗(impedance)為50 Ω的傳輸線路,終端電阻250的電阻值為50 Ω。 頻率信號源260將預先規定的頻率的頻率信號作為控制信號、而供給至信號線130。此處,頻率信號源260可供給高達數十GHz的頻率信號。 如上所述,第1偏壓電極132及第2偏壓電極134是分別供給有第1偏壓電壓及第2偏壓電壓,並且就高頻率而言、與GND電壓相連接,信號線130的一端被終結、而自另一端供給高頻信號。即,信號線130、第1偏壓電極132、及第2偏壓電極134在頻率信號源260所供給的驅動頻率下,發揮共面傳輸路徑的功能。 圖2將圖1的A-A'剖面與驅動電路部200一併進行表示。此處,本圖中,對與圖1中所示的本實施形態的光元件部100及驅動電路部200的動作大致相同者,附上相同的符號,而省略說明。光元件部100包括:基板10、介電質膜20、及絕緣膜30。 基板10由單晶材料形成。例如,基板10為Al2O3(藍寶石(sapphire))基板或MgO基板。作為一例,基板10是:使藍寶石基板的(1102)面成為表面之方式進行切割並研磨而成、被稱為R-cut(平行切割)藍寶石的基板。 代替於此,基板10可為在基板上積層某些層而形成者。即,基板10因在表面上成膜了介電質膜20,故而可為積層緩衝(buffer)層而形成的基板,該緩衝層用以防止基板材料向介電質膜20擴散及/或與介電質膜20進行晶格匹配。 介電質膜20形成於基板10上,且介電質膜20包含並行的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。另外,介電質膜20包含:分別與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連接的第1光耦合器140及第2光耦合器142。 介電質膜20為強介電質薄膜。介電質膜20可藉由磊晶成長(epitaxial growth)而形成。介電質膜20可為厚度小於等於10 μm的薄膜。另外,介電質膜20可形成光波導的核心材料,此光波導傳輸850 nm波段、1300 nm波段、及1500 nm波段等光通訊中所使用的波長的光。另外,介電質膜20可基於傳輸的光的波長,來設計膜厚。 介電質膜20為鋯鈦酸鉛(Lead Zirconate Titanate,PZT)薄膜、鈦酸鋯酸鑭鉛(Lead Lanthanum Zirconate Titanate,PLZT)薄膜、或BaTiO3薄膜等強介電質薄膜。PLZT結晶、PZT結晶、及BaTiO3結晶等為具有作為結晶構造的一種的鈣鈦礦(perovskite)構造的強介電質結晶,根據溫度及材料組成而變化為正方晶、斜方晶、菱面體晶、或立方晶等的結晶構造。然而,存在如下情況:若PLZT結晶等在特定的基板上成長為薄膜,則因基板材料的晶格常數與塊狀(bulk)的單晶基板的晶格常數不同,故而會對薄膜施加應力、而使結晶構造產生變化。 例如,在作為介電質膜20的PLZT薄膜形成於藍寶石(1102)基板上的情況下,PLZT薄膜優先配向於PLZT[110]方向。如此,若介電質膜20在適當地選擇結晶排列方向的基板10上形成為適當構造的結晶,則由於與基板10的表面平行地配向結晶,故而可使自發極化的方向與基板10的面平行。藉此,可提供如下基板:光元件部100適合相對於PLZT薄膜的易極化軸、而平行地施加電場的元件。 絕緣膜30形成於介電質膜20上。絕緣膜30含有SiO2或SiNx。絕緣膜30可為相對介電常數(relative dielectric constant)低於介電質膜20的低介電常數膜。此處,基板10的相對介電常數亦可低於介電質膜20。例如,絕緣膜30及基板10的相對介電常數分別小於等於10,介電質膜20的相對介電常數為數百至數千程度。 藉此,由於成為相對介電常數較高的介電質膜20被相對介電常數及折射率較低的基板10與絕緣膜30所夾持的構造,所以能夠形成具備:有效率的光封閉效應的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。另外,在對光元件部100賦予調變信號、而用作調變器的情況下,改變基板10及絕緣膜30的厚度或材質而調整有效介電常數,藉此,可實現使調變信號的傳輸速度、與在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中傳輸的光波的傳輸速度為一致的速度匹配。另外,基板10與絕緣膜30可使傳輸調變信號的傳輸線路的特性阻抗成為:例如50 Ω等預先規定的值。 傳輸線路形成於絕緣膜上,傳輸線路包含:信號線130、第1偏壓電極132及第2偏壓電極134。傳輸線路可由含有金的金屬形成。傳輸線路對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施加與基板10的表面平行的方向的電場。例如,如圖中以V1所示,信號線130及第1偏壓電極132對第1光波導110施加電場;如圖中以V2所示,信號線130及第2偏壓電極134對第2光波導120施加電場。 圖3表示本實施形態的介電質膜20的折射率對於施加電場而變化的一例。圖中的橫軸表示根據對介電質膜20施加的電壓而產生的施加電場強度。縱軸表示介電質膜20的折射率相對於施加電場的變化。 由PLZT結晶、PZT結晶、及BaTiO3結晶等所形成的介電質膜20,因為相對於施加電場產生極化反轉,故而與相對於施加電場顯示直線性折射率變化的LN結晶等不同,介電質膜20相對於施加電場顯示例如蝶形(butterfly)形狀的複雜的折射率變化。因此,介電質膜20具有如下特性:在施加正弦波電壓作為控制信號的情況下,若不施加偏移(offset)電壓,則折射率的變化會自正弦波發生應變。此處,將具有自發極化、且極化相對於施加電場發生反轉的介電質膜稱為強介電質膜。 另一方面,已經知道:將在正負施加電場範圍內顯示直線性折射率變化的LN結晶等形成馬赫-曾德爾型光波導、且用作光調變器的時候,利用形成了具備G(接地,Ground)、S(信號,Signal)、G(接地)電極的共面傳輸線路而進行調變動作。此種LN光調變器在馬赫-曾德爾型光波導的並行的2根光波導之間,配置了S電極而施加控制信號,且該並行的2根光波導分別被施加有彼此相反方向的電場。即,通過並行的2根光波導的光受到相反方向的相位變化,而進行光調變動作。 然而,如圖所示,PLZT等的強介電質是以相對於施加電場強度的絕對值的變化,使得正施加電場範圍的折射率的斜度、與負施加電場範圍的折射率的斜度大致一致的方式產生變化。使用此種強介電質的光元件在應用於與LN光調變器相同的接地-信號-接地(Ground-Signal-Ground,GSG)型共面傳輸線路的情況下,對並行的2根光波導施加同一方向的電場。即,通過並行的2根光波導內的光受到同一方向的相位變化而無法獲得相位差,故而使用PLZT等的強介電質的光元件作為光調變器或光開關的動作不穩定,或無法進行動作。 相對於此,本實施例的驅動電路部200除了對介電質膜20施加控制信號以外,亦施加作為偏移電壓的偏壓電壓Vb。此處,偏壓電壓Vb可以如下方式預先規定:即便以偏壓電壓Vb為中心僅增減控制信號的振幅電壓,介電質膜20的折射率變化亦大致呈直線變化。作為一例,若將控制信號的振幅電壓設為20 V,則以使用在80~120 V的範圍內大致呈直線變化的介電質膜20的折射率變化的方式,將Vb規定為100 V。 如此,藉由施加偏壓電壓Vb,介電質膜20可顯示與所施加的控制信號大致相似的折射率變化特性。此處,由於圖中的例子中的介電質膜20相對於施加電場顯示負斜度的折射率變化,所以,相對於所施加的正弦波的控制信號而言,相位發生反轉。 圖4表示本實施形態的驅動電路部200的驅動電壓VRF的一例。圖中的橫軸表示時間,縱軸表示電壓。此處,第1偏壓電極132為:施加有正極的偏壓作為第1偏壓電壓的偏壓電極,第2偏壓電極134為:施加有負極的偏壓作為第2偏壓電壓的偏壓電極。 例如,第1電源部220將作為第1偏壓電壓的Vb+(=100 V)供給至第1偏壓電極132,第2電源部222將作為第2偏壓電壓的Vb-(=-100 V)供給至第2偏壓電極134。另外,頻率信號源260將第1偏壓電壓Vb+及第2偏壓電壓Vb-之間的控制信號、即振幅20 V的正弦波信號VRF施加至信號線130。 因此,第1光波導110施加有V1=Vb+-VRF,該V1是施加有第1偏壓電壓Vb+的第1偏壓電極132、與施加有正弦波信號VRF的信號線130的電極間電壓。同樣地,第2光波導120施加有V2=VRF-Vb-,該V2是施加有第2偏壓電壓Vb-的第2偏壓電極134、與施加有正弦波信號VRF的信號線130的電極間電壓。 圖5表示本實施形態的光元件部100的電極間電壓的一例。圖中的橫軸表示時間,縱軸表示電壓。電極間電壓V1=Vb+-VRF成為:以Vb+(=100 V)為中心,僅增減振幅20 V的相位反轉180度所得的正弦波信號的波形。另外,電極間電壓V2=VRF-Vb-成為:以-Vb-(=Vb+=100 V)為中心,僅增減振幅20 V的正弦波信號的波形。 即,驅動電路部200可對光元件部100的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施加反相位的電場。如此,驅動電路部200藉由使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推挽(push-pull)驅動,而與僅對第1光波導110或第2光波導120的單側施加電場的單側驅動相比,可使在2個光波導中傳播的光的相位差為約2倍。 如此,驅動電路部200可使用來自1個頻率信號源260的控制信號,有效地施加使由PLZT等所形成的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進行推挽驅動的電場。藉此,光元件部100及驅動電路部200可不使用多個偏壓T、附加電路、及差動信號驅動器等而執行光調變動作。 根據以上本實施形態的光元件部100及驅動電路部200,可對使用折射率相對於施加電場強度產生複雜變化的PLZT結晶等的馬赫-曾德爾型光元件、形成共面型電極而傳輸高速的控制信號,並且根據控制信號對2個光波導施加反相位的電場。藉此,光元件部100可作為追隨數十GHz的控制信號的光調變器而進行動作。 在以上的本實施形態中,說明了:光元件部100包含絕緣膜30,且使調變信號的傳輸速度、與在第1光波導110及第2光波導120中傳輸的光波的傳輸速度一致,而進行速度匹配。代替於此,在控制信號為數GHz程度以下等、無需速度匹配的情況下,亦可不包含絕緣膜30。在此情況下,包含信號線130、第1偏壓電極132及第2偏壓電極134的傳輸線路形成於介電質膜20上。 圖6將本實施形態的光元件部100的變形例與驅動電路部200一併進行表示。本圖中,對與圖1及圖2中所示的本實施形態的光元件部100及驅動電路部200的動作大致相同者附上相同的符號,而省略說明。在本變形例中,光元件部100包括:接地電極610、612,外部電極部620、622,第3電容器630,及第4電容器632。 在對於信號線130及第1光波導110而言、為第2光波導120的相反側的區域內,接地電極610與介電質膜20接觸、或設置於絕緣膜30的內部,且接地電極610與預先規定的基準電壓相連接。在對於信號線130及第2光波導120而言、為第1光波導110的相反側的區域內,接地電極612與介電質膜20接觸或設置於絕緣膜30的內部,且接地電極612與預先規定的基準電壓相連接。 外部電極部620形成於絕緣膜30上,且外部電極部620與接地電極610電性連接。外部電極部620與驅動電路部200的基準電壓210相連接。外部電極部622形成於絕緣膜30上,且外部電極部622與接地電極612電性連接。外部電極部622與驅動電路部200的基準電壓210相連接。 第3電容器630連接於接地電極610與第1偏壓電極132之間。第3電容器630為:例如在絕緣膜30內包含由金屬所形成的2片電極膜,且將該電極膜內的絕緣物設為介電質的電容器。代替於此,第3電容器630可為:在絕緣膜30內包含由金屬所形成的1片電極膜,且將該電極膜與接地電極610之間的絕緣物設為介電質的電容器。 第4電容器632連接於接地電極612與第2偏壓電極134之間。第4電容器632為:例如在絕緣膜30內包含由金屬所形成的2片電極膜,且將該電極膜內的絕緣物設為介電質的電容器。代替於此,第4電容器632可為:在絕緣膜30內包含由金屬所形成的1片電極膜,且將該電極膜與接地電極612之間的絕緣物設為介電質的電容器。 如此,本變形例的光元件部100在絕緣膜30內形成使用絕緣膜30的一部分的絕緣物的電容器。藉此,可省略驅動電路部200的第1電容器240及第2電容器242。 在以上的實施形態中,說明了如下例子:驅動電路部200包含頻率信號源260,且對信號線130供給預先規定的頻率的頻率信號。代替於此,驅動電路部200亦可包含脈波(pulse)信號源或開關電路等,而對信號線130供給脈波信號或開關控制信號。藉此,光元件部100可作為如下光開關而進行動作:根據脈波信號或開關控制信號,而切換是否輸出所輸入的光。 以上,使用實施形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,但本發明的技術性範圍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所揭示的範圍。熟悉此技藝者當瞭解可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添加各種變更或改良。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的揭示明確可知,添加有此種變更或改良的形態亦可包含於本發明的技術性範圍內。 應注意到如下情況:申請專利範圍、說明書、及圖式中所示的裝置、系統、程式、及方法中的動作、順序、步驟、及階段等的各處理的執行順序,只要未特別明示為「較…更前」、「在…之前」等,而且,只要不是將前一個處理的輸出用於後一個處理中,則能夠以任意的順序實現。關於專利申請範圍、說明書、及圖式中的動作流程,即便為方便起見而使用「首先,」、「其次,」等進行了說明,但並不意味著必需以此順序來實施。 10...基板 20...介電質膜 30...絕緣膜 100...光元件部 110...第1光波導 120...第2光波導 130...信號線 132...第1偏壓電極 134...第2偏壓電極 140...第1光耦合器 142...第2光耦合器 200...驅動電路部 210...基準電壓 220...第1電源部 222...第2電源部 230...第1電感器 232...第2電感器 240...第1電容器 242...第2電容器 250...終端電阻 260...頻率信號源 610、612...接地電極 620、622...外部電極部 630...第3電容器 632...第4電容器 VRF...驅動電壓 V1...第1偏壓電極與信號線的電極間電壓 V2...第2偏壓電極與信號線的電極間電壓 Vb...偏壓電壓 圖1將本實施形態的光元件部100的構成例與驅動電路部200一併進行表示。 圖2將圖1的A-A'剖面與驅動電路部200一併進行表示。 圖3表示本實施形態的介電質膜20的折射率對於施加電場的變化的一例。 圖4表示本實施形態的驅動電路部200的驅動電壓VRF的一例。 圖5表示本實施形態的光元件部100的電極間電壓的一例。 圖6將本實施形態的光元件部100的變形例與驅動電路部200一併進行表示。 100...光元件部 110...第1光波導 120...第2光波導 130...信號線 132...第1偏壓電極 134...第2偏壓電極 140...第1光耦合器 142...第2光耦合器 200...驅動電路部 210...基準電壓 220...第1電源部 222...第2電源部 230...第1電感器 232...第2電感器 240...第1電容器 242...第2電容器 250...終端電阻 260...頻率信號源 VRF...驅動電壓
权利要求:
Claims (14) [1] 一種光元件,包括:基板;介電質膜,形成於所述基板上,所述介電質膜包含並行的第1光波導及第2光波導;傳輸線路,形成於所述介電質膜上,所述傳輸線路包含:信號線、第1偏壓電極以及第2偏壓電極,所述信號線配置於所述第1光波導及所述第2光波導之間,所述第1偏壓電極配置在對於所述第1光波導而言、為所述第2光波導的相反側的第1區域,所述第2偏壓電極配置在對於所述第2光波導而言、為所述第1光波導的相反側的第2區域;以及驅動電路部,對所述第1偏壓電極及所述第2偏壓電極施加彼此不同的第1偏壓電壓及第2偏壓電壓,且對所述信號線施加所述第1偏壓電壓及所述第2偏壓電壓之間的控制電壓。 [2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元件,更包括:絕緣膜,形成於所述介電質膜上;且所述傳輸線路形成於所述絕緣膜上。 [3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元件,其中,所述信號線、所述第1偏壓電極、及所述第2偏壓電極形成共面傳輸線路。 [4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元件,其中,所述介電質膜更包括:第1光耦合器,使輸入光分支、而導入至所述第1光波導及所述第2光波導;以及第2光耦合器,對來自所述第1光波導及所述第2光波導的光進行合波;且所述第1光波導、所述第2光波導、所述第1光耦合器、及所述第2光耦合器形成馬赫-曾德爾型光波導。 [5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元件,其中,所述驅動電路部包含:第1電容器與第2電容器,所述第1電容器與第2電容器連接於預先規定的基準電壓與所述第1偏壓電極及所述第2偏壓電極之間。 [6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元件,其中,所述驅動電路部包括:第1電感器,連接於輸出所述第1偏壓電壓的第1電源部、與所述第1偏壓電極之間;以及第2電感器,連接於輸出所述第2偏壓電壓的第2電源部、與所述第2偏壓電極之間。 [7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元件,其中,所述第1偏壓電極為:施加有正極的偏壓、來作為所述第1偏壓電壓的偏壓電極;所述第2偏壓電極為:施加有負極的偏壓、來作為所述第2偏壓電壓的偏壓電極。 [8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元件,其中,所述基板由單晶的絕緣材料形成。 [9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光元件,其中,所述基板為藍寶石基板或MgO基板。 [10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元件,其中,所述介電質膜為強介電質薄膜。 [11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光元件,其中,所述強介電質薄膜為:具有鈣鈦礦結晶構造的鋯鈦酸鉛(PZT)薄膜、鈦酸鋯酸鑭鉛(PLZT)薄膜、或BaTiO3薄膜。 [12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元件,其中,所述絕緣膜含有SiO2或SiNx。 [13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元件,更包括:接地電極,在所述第1區域及所述第2區域內,所述接地電極與所述介電質膜接觸、或設置於所述絕緣膜的內部,且所述接地電極與預先規定的基準電壓相連接;第3電容器,連接於所述第1區域的所述接地電極、與所述第1偏壓電極之間;以及第4電容器,連接於所述第2區域的所述接地電極、與所述第2偏壓電極之間。 [14] 一種光調變裝置,包括: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元件;以及頻率信號源,對所述信號線供給預先規定的頻率的頻率信號。
类似技术:
公开号 | 公开日 | 专利标题 TWI459109B|2014-11-01|光元件以及光調變裝置 US7447389B2|2008-11-04|Optical modulator JP2008089936A|2008-04-17|光制御素子 JP4445977B2|2010-04-07|光制御素子 JP4589354B2|2010-12-01|光変調素子 US8909001B2|2014-12-09|Optical modulator JPH075404A|1995-01-10|周期的ドメイン反転電気・光変調器 TWI471674B|2015-02-01|光元件以及光調變裝置 WO2014157456A1|2014-10-02|光変調器 JP4187771B2|2008-11-26|光制御素子 JPWO2017183484A1|2019-02-21|光変調器 JP5664507B2|2015-02-04|光制御素子 US10018888B2|2018-07-10|Advanced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high-efficiency optical modulators Aoki et al.2004|High-performance optical modulator with a wide center electrode and thin x-cut LiNbO 3 substrate AU757486B2|2003-02-20|Electrostrictive fiber modulators US6738174B1|2004-05-18|Dual-electrode traveling wave optical modulators and methods WO2009030916A1|2009-03-12|Method of modulating a beam of light and optical external modulator JP2002049016A|2002-02-15|光変調器 JPH09218384A|1997-08-19|光制御素子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2013045022A|2013-03-04|光変調器モジュール
同族专利:
公开号 | 公开日 CN102841477A|2012-12-26| JP5462837B2|2014-04-02| KR20130001100A|2013-01-03| US8565559B2|2013-10-22| CN102841477B|2016-01-13| JP2013007910A|2013-01-10| US20120328228A1|2012-12-27| TWI459109B|2014-11-01| KR101266977B1|2013-05-30|
引用文献:
公开号 | 申请日 | 公开日 | 申请人 | 专利标题 TWI641881B|2016-02-19|2018-11-21|光聯通訊有限公司|一種具有馬赫-詹德調變器的光傳送器及其操作方法|JPS63210917A|1987-02-27|1988-09-01|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|Optical switch device| EP0317531B1|1987-11-20|1993-08-25|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|Method of disposing a polarization directing optoelectronic coupler and a coupler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| US5064684A|1989-08-02|1991-11-12|Eastman Kodak Company|Waveguides, interferometers, and methods of their formation| JPH05150200A|1991-11-29|1993-06-18|Fujitsu Ltd|光送信機| TW357271B|1996-02-26|1999-05-01|Seiko Epson Corp|Light regulator, display and the electronic machine| US5895742A|1996-07-19|1999-04-20|Uniphase Telecommunications Products, Inc.|Velocity-matched traveling-wave electro-optical modulator using a benzocyclobutene buffer layer| JP4094761B2|1999-03-01|2008-06-04|富士通株式会社|光変調装置、復調装置、その方法、光送信機及び光受信機| JP4368004B2|1999-03-16|2009-11-18|エピフォトニクス株式会社|光導波路素子及び光導波路素子の製造方法| US6647158B2|2000-09-15|2003-11-11|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|Optical modulator using simultaneous push-pull drive of linear and quadratic electro-optic effects| US6558585B1|2000-11-02|2003-05-06|Pacific Wave Industries, Inc.|Techniques for electrode poling of electro-optic polymers to eliminate poling induced optical loss and poling induced damage to electro-optic chromophores| JP3567901B2|2000-12-22|2004-09-22|日本電気株式会社|導波路型光制御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| CA2341052A1|2001-03-15|2002-09-15|Tellamon Photonic Networks Inc.|Electro-optic waveguide devices| US8050351B2|2003-07-02|2011-11-01|Celight, Inc.|Quadrature modulator with feedback control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the same| US6522793B1|2001-11-21|2003-02-18|Andrei Szilagyi|Low voltage electro-optic modulator with integrated driver| US6741762B2|2001-12-05|2004-05-25|Pacific Wave Industries, Inc.|Back biased electro-optical modulator| JP4110879B2|2002-08-21|2008-07-02|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|光学部品| JP2004109457A|2002-09-18|2004-04-08|Ricoh Co Ltd|有機導波路型光変調器および光集積回路| US6646776B1|2002-11-23|2003-11-11|Jds Uniphase Corporation|Suppression of high frequency resonance in an electro-optical modulator| JP4128510B2|2003-09-30|2008-07-30|住友大阪セメント株式会社|光導波路素子| US7231102B2|2004-01-16|2007-06-12|Optimer Photonics, Inc.|Electrooptic modulator employing DC coupled electrodes| EP1596246B1|2004-05-13|2016-12-14|Fujitsu Limited|Semiconductor optical modulator and method of modulating light| US7408693B2|2004-07-27|2008-08-05|Jds Uniphase Corporation|Electro-optic device| US7324257B2|2004-07-27|2008-01-29|Jds Uniphase Corporation|Low bias drift modulator with buffer layer| JP4845385B2|2004-08-13|2011-12-28|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|成膜装置| US20060039646A1|2004-08-20|2006-02-23|Keiichi Nashimoto|Optical switch and matrix optical switch| US7224878B1|2004-11-12|2007-05-29|Northwestern University|BaTiO3 thin film waveguides and related modulator devices| JP2006221111A|2005-02-14|2006-08-24|Nippon Telegr & Teleph Corp <Ntt>|マッハツェンダー型光素子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| JP4956296B2|2007-06-29|2012-06-20|アンリツ株式会社|光変調器| JP5291764B2|2011-06-24|2013-09-18|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テスト|光デバイスおよび光変調装置|US10018888B2|2012-06-06|2018-07-10|Eospace, Inc.|Advanced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high-efficiency optical modulators| KR101362130B1|2013-02-01|2014-02-25|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|표면 플라즈몬 파의 집적회로를 위한 광 소자| CN107003585B|2014-09-23|2020-03-03|菲尼萨公司|用于硅光子的差动twe mzm驱动器| CN107741657B|2017-09-27|2021-02-09|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|一种极低半波电压的波导电光强度调制装置|
法律状态:
优先权:
[返回顶部]
申请号 | 申请日 | 专利标题 JP2011140861A|JP5462837B2|2011-06-24|2011-06-24|光デバイスまたは光変調装置| 相关专利
Sulfonates, polymers,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
Washing machine
Washing machine
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
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
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-carboxyl 9, 11-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
国家/地区
|